我們的績效管理該如何改良
----摘自振鴻鋼鐵董事長王飛在會議上的講話
振鴻在績效管理的路上已經走了十多年。和許多同行業或者同規模的民營企業相比,我們在績效管理上有更多的實踐和收獲。用我們總經理的話說,就是:“我們從兩張紙的績效方案,到后來十幾大本,到現在又減少了近50%,折騰十幾年了。”然而,就是這種“折騰”,讓振鴻在績效管理從簡單到復雜,又從復雜走回到簡單的過程中,有了許多心得。這是一筆管理財富。
振鴻在管理上有三大支柱,一個是精益生產,另一個是績效管理,第三個是共享機制。這三大支柱的實踐其實早就開始,并且在實踐中不斷完善,構成了振鴻整體績效的有力支撐。這是難以被簡單復制、模仿和超越的振鴻管理體制。然而,雖然我們的績效管理已經熟練操作了那么多年,我們仍然在主動檢討其不足之處。
今年5月份,振鴻進行了大范圍的績效模式管理培訓。班組長以上級別的管理人員都參與了學習。在學習過程中,我們做了一次對目前的績效管理系統的評估,讓所有學習者投票。其實就是將績效管理系統常出現的缺陷列出來,大家根據自己的判斷進行投票,找出振鴻的績效管理仍然需要改進的地方是哪些。當時我們列出了9個常見的系統缺陷,分別是:
1— 不知道績效管理目標是哪些
2— 不知道為什么定這些管理目標
3— 不知道達成目標的方法
4— 達成目標的資源支持不足
5— 績效檢查只是為了拿到考核結果
6— 獎懲力度不足
7— 員工不明白為什么這樣獎懲
8— 中基層執行力不足
9— 高管執行力不足
超過130人的投票結果,呈正態分布。就是從1項到第9項,選兩頭的人少,選中間的人逐漸增多,選票集中在3/4/5/6/7項。這說明,雖然我們的績效管理已經做了很久,但是績效管理系統性的常見問題,我們依然還是有的。這也說明,企業要做好績效管理系統,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是一個長期不斷改良的循環。
艱難的改變,從管控思維走向契約精神。經過培訓的管理人員都明白,績效考核和績效管理是兩碼事。但是,一旦回到實踐當中,很容易,或者習慣性地又會被困于績效考核當中,圍繞著“考什么,怎么考”糾纏到底。為什么會這樣?其原因在于,我們管理思維沒有改變,或者說,沒有升級。一直以來,我們在管理上使用最多的是—管控思維。在這種思維底下做出來的績效管理,就是把這種管控思維移植到績效目標和考核條款里而已。
所謂管控思維,就是不管采取什么方法,都是將上級對下級,企業對員工的控制要求,通過各種管理工具下達下去,而下級員工只需要遵照執行就可以了。
通常有兩個主要特征:1)績效考核老板說了算,老板說考什么,就考什么,老板說怎么考,就怎么考。2)強調結果,不重過程??冃繕说谋举|更像是命令,下級必須遵照執行,做好了獎,做不好罰。至于過程怎么做,上級不管了。
在這種思維下所做的績效管理,通常都沒有什么好果子結出來。因為這種單向的命令加執行的管理模式,除了軍隊,或者繼承了軍隊傳統的企業,其它組織要干成功,很不容易。但是,事實上這種管理思維普遍存在,而且由來已久。這大概源于國內的企業也好,各種事業單位也好,其管理源頭要追溯的話,都能追溯到軍隊管理的模式里去。新中國解放后,接管企業的就是“軍管會”。到后來,雖然民營企業家逐漸崛起,但是像華為的任正非,還有許多國內大企業的領頭人都是軍隊里干出來的。他們自然會使用最熟悉的管理思維和模式,來管理自己的企業,而別的企業又向他們學習。
管控思維下的績效管理模式,強調服從,強調結果,強調行動一致。這種管理模式曾經是簡潔而高效的。任正非說過:“管理上民主,是最沒有效率的東西。”當年華為的迅速擴張,也得益于這種管理模式。不過,華為是華為。除了管理模式,還有其它的重要因素成就了華為。其它企業照搬照做,也不能成為華為。比如:華為強調“狼性”管理,于是許多管理者開始移植狼性管理到自己的企業里,結果發現,還是帶領著一群羊;而且逼急了,這些羊還會給狼下套!
管理也需要與時俱進,管控思維現在越來越顯得無力。其關鍵問題就是,將人群分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想法和做法,越來越沒有作用了。所以,以人為本,自我管理,強調員工的活性,共建共享的管理思維變得越來越活躍,越來越有市場。本質上是在呼喚管理的主體平等和契約精神。
績效管理的理念,其本質應該是一種平等的契約。員工為企業創造利潤,企業付給員工報酬與獎勵。就此而言,員工在領取獎金報酬時,應該和企業互相道謝。員工感謝企業提供了展示能力的平臺,企業感謝員工為企業創造了利潤。
契約精神有三大核心要素:一是主體平等;二是協商一致;三是法律約束力??此坪唵?,但是我們學起來不容易,做起來更不容易。我們不能夠小看傳承的慣性和力量,在計劃經濟的模式下,上級下達計劃和命令,下級負責貫徹和執行,上級處于管理者地位,下級處于被管理者地位,下級以完成上級指令為根本。從法律意義上講,員工和企業雙方是平等的主體,但實際上并不是這樣。企業方掌握員工薪酬發放和晉升的大權,員工表達不同意見存在障礙和困難?;谥黧w的不平等,所謂的協商一致,往往變成了單方意志的表達。結果員工就是以不履行的方式對抗,讓績效合同變成廢紙一張;又或者員工將有利于自己的要求就履行,不利的就不履行。
從管控思維到契約精神,需要艱難的過渡,這不是管理者自己一廂情愿就能實現的。管控模式有效執行的條件有兩個:一是習慣管控的上級,二是習慣被管控的下級。由于習慣被管控的下級越來越少,所以慢慢失效了。契約精神執行也有兩個:一是有契約精神的領導,二是有契約精神的員工。這也不是瞬間養成的??冃Ч芾碓谕赓Y企業或西方企業做得比較順暢,那是因為別人玩了300年。用300年的時間沉淀,契約精神已經滲透到產業工人的骨子里。而我們從有嚴格意義上的企業至今不過30年的時間,用30年走別人300年的管理道路,是否有點急于求成?所以說,我們可以學習別人的方法,但骨子里的工業文明精神,那種近乎苛刻的對品質的追求,那種幾代人琢磨一個產品的工匠精神,不是一時半會能學過來的。我們的領導,可能還是覺得管控模式最有效,對員工這樣,對家人也這樣,雖然痛苦越來越多,但是失去控制的恐懼總是更強烈。我們的員工絕大多數是從農村到工廠,骨子里還是農民的血液。愛干想干就干好一點,干多一點;不愛干不想干就干差一點,干少一點。一旦鬧起情緒,定好的規矩也都要推翻重來。
然而,改變是必須的,振鴻在這條路上往前走,領導的思維在改變,做法在改變;對員工引導、教育和影響也是在往這條路上走。這就是我們公司文化里的“和諧”和“自我修煉”。只有這樣,我們的績效管理才能慢慢變成管控模式漸弱,契約精神漸強的優秀模式。
在今天的環境下,如何確保企業的利潤和員工的收入。今年年初,我們訂立了2016年的總方針,就是以下這四句話:
1— 狠抓質量造精品
2— 嚴控成本御寒冬
3— 提升服務饋客戶
4— 個性定制求發展
這四句話的順序是很重要的,就是要按順序一項一項地去做。做好一項,再做下一項,前一項如果沒做好,就先不忙做下一項。
其實這四句話,也是2016年績效管理的指南針。今年的績效管理目標,圍繞著質量和成本這兩大主題,下了很多的功夫。和以往的績效方案相比,有很大的改變。而這些改變,也讓許多人不適應—從各級管理人員到一線生產員工。這種不適應,來自于我們績效管理目標和方式的改變,也來自對收入增長的擔憂。
培訓老師說的,實現企業利潤和員工收入的雙增長,是檢驗績效管理成功的唯一標準。企業利潤漲了,員工收入不漲,失??;企業利潤和員工收入都沒增長,更是失敗。
可是,從2015年開始,我們就體驗到了市場和行業的寒冷。2016年,這種寒冷,在繼續。雖然經過3-4月份的一輪反彈,可是對后續的市場和行業,誰都不敢抱盲目的樂觀態度。我們要思考兩個問題:一是,在這種環境下,如何確保企業的利潤和員工的收入雙增長。二是,如果做不到,是否證明我們的績效管理失敗了。
振鴻目前面臨的第一個目標是:“保”。對外,保住銷量,保住客戶,保住市場。這樣才能對內保住員工的收入。我們今年將幾乎所有管理人員的績效工資都和銷量掛鉤了。有人質疑,銷量和我有什么關系?無論賣多賣少,我還是干那些活,只要我活干好了,我就該拿多少拿多少!憑啥銷量不足時,我少拿錢?更何況我活一點沒少干?!這是大鍋飯!反對大鍋飯!
是的,這就是大鍋飯??墒?,如果我們真的是一家人,我們就該在一口大鍋里吃飯,鍋里的飯少的時候,大家都少吃點。尤其是在寒冬里,大鍋飯是抱團共同度過的最好方式。不管大鍋里飯多飯少,我都要吃飽的想法,有點分家過日子的節奏了。況且,銷量少了,企業的利潤少了,我們仍然都吃著滿滿的飯,那就不是市場經濟的畫面了。用培訓老師的話說,就是要老板割肉。且不說老板愿不愿意割肉,即使愿意割,能割多久?我們又能吃多久?所以,絕對平均主義的大鍋飯不是件好事;但是同舟共濟,共同進退的大鍋飯不是件壞事。所以,我們都和銷量掛鉤了。在共同的前提下,要保住收入,就要一起往質量和成本上下功夫。因此,今年的績效管理目標在質量和成本上做了重大的調整。
可是,利潤呢?利潤增長和收入增長在哪里體現?答案是,在制度上,在年終的利潤分配上。從總經理到績效優秀的基層管理人員,包括績效突出的員工都有分享利潤的資格。這其實體現了績效管理的重要原則,利潤增長了,員工分享,員工的收入也就增長了。
所以,從總體上看,振鴻的績效管理符合正確的管理思路。但是,為什么在實施的過程中,仍然有許多不和諧的聲音在?這就是前文所提到的,我們的績效管理思路和框架是對的,可是在系統上存在著許多的不足。這也就是為什么,今年我們進行全體管理人員的績效管理培訓。我們希望在接下來的時間里,迅速地去改良績效系統存在的各種問題,即使不能立即解決,也要將問題產生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。從而讓我們2017年的績效管理方案也能更完善。這是一種有益而且大膽的嘗試。這反映了振鴻的最高領導決策層,在績效管理思維上的積極改變,就是從管控思維逐漸過渡到將契約精神植入績效管理的傾向。
在管理模式上,振鴻一向是大膽的和超前的,這得益于公司領導的管理魄力和能力。雖然我們做的是“從解放前到現在都沒什么大的變化”的產品,但是我們卻用著最先進的管理工具和模式。這既是振鴻人的幸運,也是對振鴻人的挑戰。在這個過程中,既鍛煉了企業,也培養了人才。而最重要的,是培養人才。
有一個小故事,是這樣的:
“一群野鴨子,每年定期飛到南方的某個地方越冬。有一個老人,每年都會來喂這群也鴨子。這樣堅持了一年又一年。終于,老人去世了,那一年,野鴨子也照樣飛來了。它們等待老人來喂養它們。老人沒有來,野鴨子餓死了很多。
但是,有一些野鴨子活了下來。原來,它們以前因為吃不飽老人喂的食物,而學會了自己捕食。而且,有幾只野鴨子,不但自己善于捕食,還帶領著一群追隨它們的野鴨子一起捕食,最后它們成了新的野鴨群的頭領,野鴨群重新壯大。”
在振鴻,我們珍視員工,愛護員工,搭建平臺鍛煉員工的工作技能和管理能力,就是要讓員工有生存發展的機會,讓管理人員從俠客變成將軍,成為新的頭領。而不是提供喂養的環境,否則,就是害員工。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要做精益生產,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要做績效管理,而且不斷地改良。